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信息技术教育学”的一节进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对学生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此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并在未来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现代教学观实施教学。该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改变课程内容过于单调的呈现方式,多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案例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递-接受式学习模式,设计有意义接受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这样的三维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协作会话、自主探究中学习。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笔者在“信息技术教育学”的一讲“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应用知识于实践;强调设计简单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根据这些原则,具体教学设计步骤如下:

2.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介绍信息技术的学习理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建构主义强调的良构和劣构问题设计以及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区别与联系。笔者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了有意义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三维学习空间,如下表所示:

2.2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 学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的学生;

2) 学生已经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先修课程,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3) 学生已经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4) 学生即将进行教育实习,希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3学习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 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学习理念。

2) 理解和掌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

3) 理解和掌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2) 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设置实践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通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 通过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良好的教师素养。

2.4学习策略设计

1) 案例启发策略:理论知识的讲解大多是抽象和枯燥的,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热情低的原因。因此,笔者往往是从形象生动的实例情景引出要讲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问题驱动策略:教师在讲授中通过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加工和认知结构的建立;

3) 协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深刻体验和学习的成就感;

4) 自主支架式学习策略:在学生的自学空间中,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去自主学习,而不是学生盲目地自由学习;

5) 情境迁移策略:设置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学习资源和环境设计

2.5.1资源

1)“信息技术教育学”教材以及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 辅助理解教材内容的案例,应用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讨论和师生互动。在接受学习空间中,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来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学习”。

如在讲建构主义理论时,笔者并没有直接指出建构主义理论是什么,而是通过一个典型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案例“电脑得了病毒”,让学生自己体会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什么。该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将病毒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先创设一个笑话情境:妹妹对哥哥说自己的电脑“得”了病毒,于是就把电脑关起来想把病毒活活饿死,然后让学生扮演哥哥的角色,为妹妹讲解病毒知识,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查找资料、加工整理、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得到一个给妹妹的讲解方案并汇报。最后在教师的总结帮助下,学生梳理病毒知识,得到对病毒知识的全面理解。通过这个形象的案例,学生对建构主义的理念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趁热打铁将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有血有肉”的知识。

又如讲授建构主义的问题情境创设时,涉及良构和劣构两类问题,笔者找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设计案例“美国孩子如何理解灰姑娘”,在该案例中,美国教师从我们耳熟能详的灰姑娘的故事入手,从简单的、有确定答案的良构问题(如喜欢故事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到没有确定答案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劣构问题(如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参加舞会?故事中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等),别出心裁、环环相扣地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提问,并巧妙地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案例中教师提问的艺术,知道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不仅领会了什么是良构和劣构问题,也明白了问题设计的方法应该是良构和劣构问题相结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在自主学习空间中,为了让学生辨析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区别,笔者找到了探究式学习案例“物理动能动量定理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案例“儒家思想”,目的是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的案例支架去自主学习,降低自学过程的难度,提升自主学习的信心。

2.5.2环境

多媒体大屏幕和计算机网络环境,有利于创设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基于学习案例的协作讨论得以实现。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也是学生的认知、协作探究工具。

2.6教学活动设计

2.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基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否而设计的,如下。

3教学反思

此教学设计应用于实际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认知和能力目标的实现上,通过“师生案例分析-教师理论

概括-学生亲身实践”这样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良性的认知路线,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目标的实现上,笔者感觉到通过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和协作探究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以前单调枯燥的抽象理论内容相比,形象、多样化的案例等学习资源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恰当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讨论热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多言堂”,学生在协作会话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体验更为丰富。笔者感觉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生获益颇多,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上、中、下)[J]. 电化教育研究,1998,(2),(3),(4).

[2] 刘成章. 信息技术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3] 乌美娜. 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the Appl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Centering on "Studying in Teaching Theory

Wang Su-ku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vist theory as a guide,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centering on“studying”has been carried out. It emphasizes on the full play to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use of various kind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study”. Also,“Situation”,“collaboration”,“Conversation”is stres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comparatively ideal effect has been got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structivist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理论 教学中 中心